Skip to the content.

第八十六章 罗马书 – 门训教导之心

弟兄姐妹们平安,欢迎来到我们每周的经文回顾时间,我是琢琳。

这一周是我们两年读经计划的第86周,从这周开始我们就进入了为期两周的罗马书的阅读。

罗马书的作者是使徒保罗。写作地点是在哥林多,时间是他第三次宣教旅程的末期。当时保罗计划前往耶路撒冷转交从外邦教会募捐的款项,然后他希望能去罗马,并经过罗马去西班牙。罗马书是保罗写的一封书信,这封信的收件人呢,就是当时在罗马的教会。罗马的教会并不是保罗亲自建立的,也不是哪一位使徒建立的,而很有可能是由在五旬节的时候信主的犹太人中那些从罗马去耶路撒冷的犹太人建立的,他们离开耶路撒冷回到罗马,建立了罗马的教会,当然也可能包括后来到罗马做生意的商人或者移民。罗马教会的会众有犹太人,也有外邦人。当时的罗马充满了异教偶像和败坏的世风,但是罗马教会的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坚定持守信仰。后来在主后49年,罗马皇帝克劳狄驱逐犹太人离开罗马,犹太基督徒也被迫离开,在使徒行传18:2中记载的,保罗在哥林多的时候遇见的亚居拉和百基拉,就是被克劳狄勒令离开罗马的犹太人中的一员。保罗在哥林多就投奔了这一对夫妻,与他们同住并且一起做工,这一对夫妻也是保罗后来的忠实同工。也许就是在这段相处的时间里,保罗从他们那里听说了罗马教会的种种信心的事迹,激发了他对这个教会的热爱,因此他在1:8说“我靠着耶稣基督,为你们众人感谢我的神,因【你们的信德】传遍了天下”。再后来,在克劳狄驱逐犹太人五年后,新的罗马皇帝尼禄继位,允许犹太人返回,这时候犹太基督徒才得以返回罗马教会。但是他们回去以后,发现在他们缺席的这几年的时间中,教会在外邦基督徒的治理下,不少理念发生了改变,因此就出现了一些关于神学理念的争执,这些犹太教背景的基督徒和来自异教背景的外邦基督徒之间有了很大分歧。除了这些教会内部的问题以外,基督徒面临的外界压力和逼迫也日渐加深,当时的罗马皇帝尼禄是后来著名的残骸基督徒的暴君,这时候虽然还是他统治的初期,但是已经开始让基督徒面临日益加深的政治压力,随时都有可能被视为反罗马帝国的危险群体。也许保罗就是在他第三次宣教之旅中听说了这些教会内部的分歧和外界社会的逼迫,他就越发急切地想要去坚固这一个他从未谋面但是却深爱着的教会。但是他却屡次被圣灵阻止,因此就写下了罗马书。因此这部罗马书里面充满了保罗对罗马教会的热爱和关切的情感。虽然说罗马书阐述了从罪到救恩、到成圣、到合一、到差派的福音核心,是保罗的最为完整、最为系统的神学总结,也是一本在逻辑思维上极为严谨的书,但是我们不可忽略充满在其中的热切的情感。那么这两周呢,我们就从这两个层面去思考这本书,第一个就是情感的思考,聚焦在保罗对罗马教会的感情,和他对罗马教会的门训和教导之心;另一个就是罗马书的神学理念,他向我们展现的这个完整的救赎和成长之路。今天剩下的时间呢,我们就一起来思考保罗对罗马教会的门训教导之心。

说到门训,就是门徒训练的意思。我们在路加福音中专门有一次思考了主耶稣门训门徒的七个要点。但是门训并不只限于主耶稣对门徒的教导训练,也是门徒对门徒的教导和训练。在主耶稣复活以后,祂以大使命吩咐门徒们说“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 【凡我所吩咐你们的,都教训他们遵守】”,这里的【凡主耶稣所吩咐的,都教训他们遵守】,就是门徒对门徒的门训。因此大使命不只是传福音把人领进门,也包括后面的门训教导;门训是主耶稣对每一个基督徒的命令,我们或者在门训中,或者在带领门训,甚或是两者同时进行,总之门训不是可有可无的可选项,其实不说别的,如果我们是为人父母,那么我们的孩子就是神交付我们要我们门训教导的对象。但是怎样门训呢?在路加福音中,我们总结的门训7要点是行动的要点,今天在罗马书当中,我们可以通过保罗透露出来的情感,来思考门训背后的态度和情感是什么。这些信息,主要是集中在开头的第一章和结尾的15-16章。

所谓门训,必然是有三个要素的,就是带领门训的人、接受门训的人和门训的内容。这些信息都在罗马书1:1-7。这七节经文,在原文里其实是一句很长的句子。这个句子,简单的说,就是保罗在对罗马教会说,“我向你们问安”。其余的部分都是在介绍保罗自己、介绍保罗自己的责任,和指出对方的身份,其实就是我们刚才所说的,谁是门训教导者,谁是接受门训教导的人,和门训教导的内容是什么。下面我们就一一分析以下。

首先,门训教导者是什么样的?保罗介绍他自己的时候说他是“耶稣基督的仆人,奉召为使徒,特派传神的福音。” 这句话里有三个关于带领门训的人的信息,第一个就是他的身份,他的身份是“耶稣基督的仆人”,仆人这个词在原文中是bond-servant,就是一生为奴仆,不会再得到自由的奴仆。但是这个“奴仆”的概念与种族奴隶制度完全不同。在旧约律法里,犹太人在不得已的时候成为其他犹太人的奴仆,律法规定主人不可以苛待他们,并且在第七年的时候要被无价释放他们,让他们得到自由,除非是他们爱自己的主人,不愿意离开,那么就到法官的面前,以锥子刺耳朵,在耳朵上做上标志,标志着他们一生做他们的主人的奴仆,这个才是保罗所说的bond-servant。因此保罗在此处强调的,就是他是因着爱自己的主人,即耶稣基督,而甘愿一生为奴仆服事主人。当然这也是每一个门训带领者的身份,在门训的时候,我们不是老师,门训的时候只有一个老师,就是主耶稣基督,而我们都是祂的奴仆,我们所作的一切不是为自己的益处,而是为了顺服我们的主的心意。这是第一个信息,是带领门训的人的身份,是主耶稣基督的奴仆。第二个信息,是“奉召为使徒”,这里使徒这个词本身的涵义是“受差遣的代表,带着差遣者的权柄执行使命的人”,因此这第二个信息说到的,可以说是保罗这位门训教导者的职分,就是他是被神差遣的代表。虽然说使徒这个身份是独特的、有历史性的,只有那12位亲眼见过复活的耶稣并直接被主耶稣所差遣的12位才是使徒,但是使徒的一些功能一直延续到现在,这些功能中就包括门训教导者的功能。这是第二个信息,就是带领门训的人的职分是被主差遣传达主的吩咐和教导的。最后一个信息呢,是“特派传神的福音”,这个信息里涵盖的是保罗的职责。中文的翻译说他是“特派【传】神的福音”,好似保罗只是为了传讲福音使人信主,其实原文没有“传”这个动词,原文的字面翻译可以翻译成保罗是“为了神的福音被分别出来”,也就是说保罗是被神分别出来,他一切的工作和生命都只是为了福音,这里就包括向不信的人传福音,包括在抵挡的人面前为福音辩护,包括教导坚固信福音的人。因此我们可以总结一下这三重的信息,带领门训的人,他们的身份是爱主一生服事主的终身的奴仆,他们的职分是被神呼召被神差遣的使者,他们的职责呢,是专为神的福音做工。

其次呢,就是被门训的人的身份。保罗在第六节说: “其中也有你们这蒙召属耶稣基督的人“,又在第七节说” 我写信给你们在罗马、为 神所爱、奉召作圣徒的众人。” 所以对于这些被门训教导的人的身份,也有三个信息,第一就是他们是“蒙召属耶稣基督的人”,他们是主耶稣基督的人;第二个信息是他们是“为神所爱的”,be loved by God,第三个信息则是他们是“奉召做圣徒的”,圣徒这个词,就是saints,天主教的圣徒是被人封的,但是圣经告诉我们,每一个蒙召属基督、被神所爱的,都是圣徒。你是圣徒,我是圣徒,我们的儿女如果他们信主了,也是圣徒。这就是我们看我们要门训的弟兄姐妹,或者我们初信的儿女的眼光。我们要记着他们是属基督的,是蒙神所爱的,是被呼召为圣徒的。

罗马书第一章的这一句经文给出的最后一个信息,是在1:2-6,其实就是门训教导的内容。门训教导的内容就是福音,2-6就是对福音的精炼描述,经文说,“这福音是 神从前藉众先知在圣经上所应许的, 是论到他儿子-我主耶稣基督。按肉体说,祂是从大卫后裔生的;按圣善的灵说,祂因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是神的儿子。我们从他受了恩惠并使徒的职分,在万国之中叫人为他的名信服真道; 其中也有你们这蒙召属耶稣基督的人。”,这就是整个福音的信息,而门训教导者的职责,就是将这个信息传递给接受门训和教导的人,任何偏离这个信息的,都是违背了神呼召他们的旨意。

这就是罗马书1:1-7,这么长长的一句话在门训教导这个层面给我们的信息。即,门训带领者是爱神服事神的终身的奴仆,是被差遣的,一切使命都是为了福音,而接受门训的人,他们是被拯救属基督的,是被神所爱的,是蒙召的圣徒;门训的内容就是福音,不可偏离福音。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必然会纠正许多我们带领门训、教导人的时候的态度。

今天以下的时间呢,我们就根据1:8-15的经文和第15-16章的一些经文思考保罗作为门训带领者的心态。

首先是要因着神的工作和信实而感恩。 罗马书 1:8 保罗说:「第一,我靠着耶稣基督,为你们众人感谢我的神,因你们的信德传遍了天下。」这句话中满有喜乐和感恩,他为罗马教会的信心感到喜悦和骄傲。保罗再这里说他是为罗马教会的信心「靠着耶稣基督」【感谢我的神】,字面翻译是【借着或者通过耶稣基督】【感谢我的神】。一方面,在罗马的偶像横行和糜烂世风的诱惑下,在政治压力的逼迫中,罗马教会的基督徒持守信仰的信心,不是靠着他们自己达到的,而是因着神的恩赐,所以要感谢【神】;另一方面,基督是我们与神之间的中保,就如同再旧约中,感谢祭只有通过做中保的祭司才能到达神的面前,我们的感谢也必须只能【通过主耶稣基督】,才能达到神的面前。保罗不仅仅是因为看见神的工作就感谢神,他也因着神的工作又对罗马教会的弟兄姐妹的信心充满了信任,在15:14中,保罗说“弟兄们,我自己也【深信】你们是满有良善,充足了诸般的知识,也能彼此劝戒”,这个教会不是保罗建立的,也不是他培育的,保罗这样称赞他们,完全信任他们有良善的品格和属灵真理上的能力,是因为他知道这是圣灵在他无法到达的地方所作的工作,他因着看到了神的工作,也因着相信神,相信圣灵,而信任这些未曾谋面的弟兄姐妹。我们也许无法与罗马的基督徒相比,我们门训的人,包括我们的孩子,也许也无法与罗马的基督徒相比,但是不要因为这个原因就轻看我们的哪怕一点点小小的信心,也不要轻看我们要门训的人,表现出来的哪怕一点点小小的信心,因为凡是信心,都不是靠着人的,而是出于神的。我们要为那小小的信心献上感恩;我们也要因为看到神的工作,而相信接受门训教导的人,包括我们的孩子,是在神的掌管中,我们不是因为对方的表现而相信,而是因为神的信实而相信。这是第一点,因着神的工作和信实而感恩。

第二呢,不住地祷告,并彼此代祷。罗马书 1:9 说「我在他儿子福音上用心灵所事奉的神,可以见证我怎样不住地提到你们」。 这句话有四个要点,第一是「不住地」祷告,在原文中的意思是持续不断地、不停止地,强调保罗他是在恒切不止的祷告, 第二点,“提到你们”,这个短语的原文意思是“为你们做提名记念”,也就是说保罗在祷告中常常提到并纪念罗马信徒的需要。第三,保罗非常郑重地说,「神可以为他作见证」,意思是说,他说自己为罗马信徒的需要不停止地、恒切祷告,不是虚伪的客气话,而是真正的、有神做见证的,就让我们看到他对罗马信徒的关心是发自肺腑、毫不虚假的;最后,保罗强调自己是“在福音上用心灵事奉”这位神,也就是说他的祷告不是出于血气,不是一时冲动,而是出于圣灵的引领和保罗自己的灵对神的回应,所以他才能如此恒切持久,如此发自肺腑。另外保罗不仅仅为罗马教会祷告,他也邀请他们为自己祷告,在罗马书 15:30 ,保罗说,「弟兄们,我借着我们主耶稣基督,又借着圣灵的爱,劝你们与我一同竭力,为我祈求神」,为我们带领教导的人祷告容易,但是让我们在他们面前,尤其是在孩子面前敞开透明,分享自己的软弱和挑战,请他们为我们祷告,是不容易的,因为我们常常会忘了,自己并非是门训的老师,而是同行天路的陪跑者。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呢,是按照神的旨意祈求。 罗马书 1:10 保罗说他「在祷告之间常常恳求,或者照神的旨意,终能得平坦的道路往你们那里去。」他是在神的面前【常常恳求】,希望能到罗马教会那里去;但同时他又说,要「照神的旨意」,顺服和遵从神的计划。一方面,保罗极其渴望与罗马信徒相见;另一方面,他将这渴望完全置于神主权之下。他知道,当神的道路开通的时候,必然是神将他和罗马教会都充充足足地预备好的时候,因此,在罗马书结尾的15:29 ,他说,【我也晓得,等到我去的时候,必然是带着基督丰盛的恩典去的】。我在过去的两年里一直在陪伴我的小女儿,与她同行,我有强烈的渴望,就是希望能够到达她的心里,能够触摸到她最深层的需要,但是一开始的时候也是万种阻隔,直到我看到神慢慢地打开这条通道。如今回头看起来,神的时间是最好的,神的计划也是最好的,强烈的渴望使我们不停地关注前面的道路,而这样的关注也让我们不断地了解对方,认识到对方真正的需求,看到他们最需要激励的地方,也看到他们最需要医治缠裹的地方,这样的在渴望中的等候得到充分的预备,当道路通达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所作的,就能建造他们抬举他们,而不是伤害他们阻挡他们,就满有基督丰盛的恩典。这是第三点,祈求神开道路,但是顺服神的计划和时间,因为在神预备好的时间,一定是满有基督丰盛的恩典。

第四点呢,是分享属灵的恩赐,坚固对方。经文是在1:11,保罗说「因为我切切地想见你们,要把些属灵的恩赐分给你们,使你们可以坚固;」这里保罗说他想见他们的目的是要「把属灵的恩赐分给他们」,最终使他们得到坚固。什么叫做分给别人属灵恩赐呢?属灵恩赐怎么分出去呢?首先呢,很多保罗在生命中所领受的,所经历的,这些属灵的恩赐,可能为对方带来激励,这是“分给你们属灵的恩赐”的第一层的涵义;第二层的涵义呢,在保罗在教导对方的过程中,也会培育教养出个人不同的属灵恩赐来,这个“分给”不是只有那些保罗有的恩赐才能分出去,而是保罗成了神使用的管道,圣灵的各样的恩赐通过他的教导和同行,分赐到被他教导带领的人身上。我们在带领我们的孩子的时候,或者是带领门训的时候,都会看到在我们与他们同行的过程中,神给他们的特别的恩赐会渐渐显示出来;这也是对带领门训的人的一个重要提醒,就是我们门训不是要制造出一摸一样的人来,不是一刀切,而是在门训的过程中发现神给他们的特别的恩赐,并给他们空间去发展、去操练这些恩赐。而这样的属灵恩赐的分享,也绝对不是外表的知识技巧的传授,而是深度的生命和情感的传递,是心灵的互相呼应。在这样的深层的生命和情感传递的过程中,必然会建立美好的关系。

因此第五点呢,就是彼此同行的团契关系。在1:12这样说「这样,我在你们中间,因你与我彼此的信心,就可以同得安慰。」,在15:24保罗又说,「我…盼望从你们那里经过,得见你们,先与你们【彼此交往】,心里【稍微满足】,然后【蒙你们送行】。」在15:32保罗又说:「并叫我顺着神的旨意,【欢欢喜喜】地到你们那里,与你们【同得安息】。」保罗用了【同得安慰】【彼此交往】,以至于【心里稍微满足】,并【欢欢喜喜】到你们那里,与你们【同得安息】,他用这些词,来描述他所期待的与罗马教会的弟兄姐妹们的关系,他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单方面的给予,而是 “因彼此的信心”互相激励,这是一种双向的造就,是一种同行,是一起在挑战中得到安慰,一起在这样的团契关系中得到属灵上的安息。我们现在常常有退修会夏令会冬令会,希望弟兄姐妹们能够远离生活的干扰,享受安息,但是我们常常感受到的安息不完全是远离了生活的烦扰,也不完全是因为讲员的信息,却有很大一部分是在同吃同住彼此交往同受安慰的团契的关系里得到安息。这也是在门训教导的心态上至关重要的一点,不管是带领门训的,还是接受门训的,他们的关系是同行的关系,是伙伴的关系,在门训的过程中彼此得造就,得安慰,得安息。我们要对我们带领和教导的儿女说,我是在和你同行;不仅仅是如此说,在同行的过程中,也要常常分享自己的得着,也要享受在这关系中带来的安慰和安息。这是第五点。

最后一点呢,是欠债的心态。在罗马书 1:13-15, 保罗说“无论是希腊人、化外人、聪明人、愚拙人,我都欠他们的债,所以情愿尽我的力量,将福音也传给你们在罗马的人。” 保罗这里用的“欠债”这个说法,对我们有华人文化背景的人来说是一大挑战,这一点我们自己可能都没有认识到。我们的华人怕欠债,不仅仅是金钱上的债务,也包括人情债,儿女债,父母债,一辈子都还不完。我们受到了别人帮助,就觉得必须回报,甚至是加倍的回报。我们的文化中的人情往来是社交关系的核心,一旦欠了而没还,就会影响社会关系和名声。因此我们的思想里是尽量不要欠债,或者说,如果是欠债了,我们也要尽量为自己开脱脱离这个债。有一句话大概是最让我们感到松一口气的,就是“我又不欠他什么”。也因着这个文化背景,在向华人传福音的时候,福音这种不负代价、不需要偿还、又是无价救恩的好消息,是我们很难理解的。我们或是觉得这后面有什么坑,或者是觉得这个救恩是假的。当我们信了主以后,也容易轻看这个救恩。而保罗这里说的“欠债”的意思,是说他蒙了救恩,就是欠了主的债,但是这个债主耶稣基督是不让他偿还这个债的,祂唯一让他做的就是这个大使命,要向全天下的人传福音。所以这欠主的债,就因此似乎成了欠天下人的债。这也是我们常常听到的,主让我们pay it forward, 他为我们买了单,但是呢,祂让我们pay it forward的方式,不是让我们为下一个人买单,而是命令我们帮助下一个人同样来到主面前,让主买单。所以,这是第六点门训带领人的人的心态,就是门训,不是我们的牺牲,而是我们所欠的债。

好的,今天的回顾与总结就到这里,我们思考了罗马书中渗透的保罗对罗马教会的情感,提醒我们,我们在带领门训、教导他人的时候的心态是什么。我们要因神的工作而感谢神;要不住为对方祷告,也邀请对方为我们祷告;我们要按照神的旨意祈求,顺服神的计划和时间;我们要分享属灵的恩赐,坚固对方;我们要享受彼此同行的团契关系;我们如此做,不是牺牲,而是我们所欠的债。这周的回顾就到这里,下周我们就进入到对罗马书的神学系统的思考。愿主祝福大家下一周的学习。我们下周,相约“谦理之行”,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