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the content.

Chapter 19 THE SEARCH FOR THE MISSIONAL CHURCH

本章的主要内容

一、宣教型教会概念的起源

二、主流教会对 missio Dei 的误用与Newbigin的回应

三、Newbigin与Bosch对 missio Dei 的“抢救”

四、宣教型教会的“必备元素”(Newbigin提出)

  1. 对启蒙理性的反思与新护教学;
  2. 强调神国的全面性(不只是救灵魂);
  3. 以牺牲服事赢得信任;
  4. 装备平信徒进入公共领域见证福音;
  5. 教会要成为反文化的群体(contrast community);
  6. 克服宗派分裂,成为合一的见证;
  7. 向全球教会学习;
  8. 勇气。

五、四种“missional”教会流派(Van Gelder 分类)

  1. 传福音导向:认为 missional 就是“更热情地传福音与差传”,神学传统仍属保守福音派。
  2. 道成肉身导向:主张放弃“吸引型教会”,转向住在社区、服务社区的生活见证。
  3. 文化处境化导向:强调文化分析与处境化,使福音既被理解又具有挑战性。
  4. 互惠与群体导向:重新定义“罪”“救恩”为群体性的“沙龙破坏与修复”,强调教会是新群体而非个人得救的集合。

六、共同点与一致认知

  1. 我们已进入后基督教时代:不再能依赖文化惯性吸引人进入教会。
  2. 教会被文化俘虏:需要 contextualize(处境化),挑战个人主义、理性主义、消费主义等偶像。
  3. 每位信徒都在宣教中:教会必须装备信徒进入职场与生活见证福音。
  4. 教会应成为反文化群体:在爱、正义、谦卑上显明与社会的不同,吸引人归主。
  5. 教会彼此合一、共同见证:以合一面对世俗文化的分裂。

七、missional 小组的样貌


“宣教型”(missional)这个词在1998年《Missional Church》一书出版后开始流行,随后迅速被广泛采用。许多人在问:“我们如何真正成为宣教型的?”整整一代年轻的福音派领袖仿佛在寻找圣杯般地追求“真正的宣教型教会”。每年似乎都有十几本以“missional”为标题的书出版,但对这些书的调查显示,这个词在不同作者、机构和教会中有着显著不同的含义和用法,从而导致人们对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充满困惑。

在“missional”一词在基督教界爆炸性传播之前,它主要在主流新教和普世教会圈中使用,并与拉丁语missio Dei(“上帝的使命”)密切相关。这个短语最初是为了表达Karl Barth关于“上帝在世界中主动作为”的教导。据Lesslie Newbigin说,“missio Dei”一词是在1952年德国Willingen世界宣教大会之后开始广泛使用的。这个概念强调:上帝正在世界中主动工作,拯救整个受造界,而教会的任务是参与这项使命。

在其具有影响力的1991年著作《Transforming Mission》(《转化使命》)中,David Bosch阐明了“missio Dei”这个概念是扎根于三位一体神学的。Bosch指出,过去,人们主要把宣教当作救恩论(soteriology)的一部分(为了拯救灵魂),或者是教会论(ecclesiology)的一部分(为了扩展教会)。相比之下,“missio Dei”的概念意味着宣教应该“从上帝的本性中导出……应置于三位一体神论的框架中,而不是教会论或救恩论中。”三一神的本质是“差遣”:父差遣子到世界拯救世人,父与子又差遣圣灵到世界。现在,Bosch说,圣灵正在差遣教会。简言之,上帝不是简单地差遣教会去执行使命,而是他自己已经在执行使命,而教会必须加入其中。这也意味着,教会不仅仅应该有一个“宣教部门”,而是整个教会都应该是为了宣教而存在。

起初,这看起来是一个坚实而健全的宣教神学。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个概念反而让教会变得不那么重要。Newbigin在20世纪70年代末写下以下这段话:

“如果上帝才是真正的宣教士,我们的职责就不是推进教会的使命,而是进入世界,找出‘上帝正在世界中做什么’,然后与祂联合。而‘上帝正在做的事’,通常被认为是在世俗领域而非宗教领域中进行的。结果,就是我们开始寻找似乎正在上升的政治力量,并将基督徒的宣教责任与支持一系列政治和文化发展联系起来。”

哈佛神学院的Harvey Cox写道:“上帝正在世界中做的事就是政治……今天的神学必须是那种行动中的反思,通过它教会才能弄清这位‘政治家上帝’的意图,并参与其中。”在许多主流和普世教会圈中,宣教逐渐被理解为与世俗人权运动或新兴左翼政治组织合作。Newbigin指出,这样的结果“有时确实非常荒谬,甚至连毛泽东的《小红书》都几乎成了新的圣经。”

Newbigin曾是世界基督教协进会(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 WCC)创立过程中关键人物之一,但他逐渐对“missio Dei”的演变感到担忧。他认为,这个概念最终削弱了教会的存在感。因为教会既不如社会服务机构那样善于满足人类需要,也无法像政治党派那样改变社会。按照这种理解,教会变得无关紧要。

Newbigin与普世教会协会(WCC)

尽管许多福音派人士采纳了Newbigin的理念,但他本人并不认同福音派身份。他公开否认福音派的圣经权威教义,并持有Barth式的观点,认为上帝对人的拣选不是为了得救,而只是为了服事。在他的多处著作中,也可以看到他与普遍救赎论(universalism)非常接近。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对普世教会协会的自由派神学越来越批判。最初,WCC 致力于一种“以基督为中心的普遍主义”(Christo-centric universalism),即各成员宗派放下所有教义分歧,仅以对基督的共同信仰为基础,使教会的合一在世界面前成为使命的一部分。

但自1992年Konrad Raiser被任命为WCC秘书长后,该组织转向了一个新的立场:宣教使命的唯一基础是对“为公义与和平而变革社会”的共同承诺。Raiser在其著作《处于转型中的普世主义:普世运动的范式转移?》(Ecumenism in Transition: A Paradigm Shift for the Ecumenical Movement?)中为此立场辩护。

Raiser的观点实际上将基督排除在三一神之外。他认为,天父的旨意是实现正义、和平与创造的复兴,并差遣圣灵进入世界,通过各种方式完成这一使命,其中许多方式与基督教或教会无关。

Newbigin在《开放的奥秘》(The Open Secret)一书中尖锐地批评了这一立场。他在对Raiser书籍的评论中写道:基督与他为赎罪而死的工作是基督教使命的核心。尽管“我不打算支持所有自称为‘福音派’的教会和运动所做的一切……但这些团体正在成长,并在应对当代人类问题的方式上展现出日益广阔的视野,而本书代表的神学立场所代表的教会群体正在持续衰退。”

在《开放的奥秘》中,Newbigin批评了所谓的“宣教世俗化”,他坚持认为:悔改归信、教会的成长,以及基督徒社群的品质,都是宣教的核心。他对宣教学家Donald McGavran的理论表示认同,后者主张宣教的目的就是教会的“质与量的成长”。

尽管如此,Newbigin仍然保留“missio Dei”一词及其神学基础,即“宣教的上帝”理念。他坚持,教会必须透过福音传扬而成长,同时也应投身社会服务和为公义而奋斗。他力图保留missio Dei的原始神学意涵,同时也要挽救它不被普世主义运动所扭曲。

Newbigin-Bosch的“拯救”努力

Newbigin曾在印度担任英国传教士数十年。回到英国的1970年代中期,他发现,在他离开期间,教会与基督信仰在英国社会中已经大幅衰退。他离开英国时,西方社会的主要文化制度仍有“基督教化”效应,教会可以借助社会习俗与文化期望轻松聚集人群。但在印度等“宣教工场”,教会必须以全然不同的方式存在——不仅支持宣教,不只是做宣教,而是教会本身就是“宣教型”的。

例如,在宣教工场上,来参加崇拜的人往往对基督教毫无认知,因此敬拜和讲道必须以既清晰又具挑战性的方式传达;基督徒生活在与信仰完全不同价值体系的社会中,这使得“活在世上”变得极具挑战性。因此,门徒训练必须帮助信徒回应邻舍带来的敌意问题,并在个人与集体生活方式上活出截然不同的价值,以此展示神国的真实。

换句话说,在西方以外的教会,宣教并非一个部门,而是贯穿信徒公共与私人生活的全部。

Newbigin回到英国后,发现整个文化基础已经改变。社会制度不再默许基督教信仰,甚至表现出敌意,教会出席人数大幅下滑。西方世界正迅速成为一个“非基督教化社会”——一个新的“宣教工场”——而教会却几乎没有作出回应。尽管许多教会领袖哀叹文化变迁,但西方教会依旧维持原来的事工方式,创造出一个只有传统或保守主义者才感到舒适的环境。

教会仍以训练人从事“私人灵命”生活(如查经、祷告)为主,而忽略了在公共领域——政治、艺术、商业——中训练信徒过有分别的基督徒生活。教会所传讲与实践的一切,仍假设我们身处一个“基督教化西方”,但“基督教西方”其实早已消失。

这是一个灾难性的策略。Newbigin指出,西方教会必须像印度、非洲、中国等地的教会一样,投入大量思考与努力,去面对自己所处的非基督教文化。他在生命的最后24年中,不懈地呼吁教会面对“我们已经不再身处基督教国度”的现实。

Newbigin并不认同“西方社会变得世俗、不再需要神”这种观点,他反而认为:西方社会已经成为一个充满偶像与假神的“异教社会”。他特别批判了欧洲启蒙运动的意识形态——对人类理性自主的崇拜——这导致人们产生一种错觉,认为不需要神或特定信仰也能拥有有序、公义、道德的社会。他指出,教会在西方的关键使命,是揭露这个“启蒙项目”这一虚假信仰的徒劳,揭露它在道德、公义、人类幸福上的破产。

向西方文化的“宣教性接触”所需的要素

Newbigin在其著作中提出了一个“与西方文化进行宣教性接触”的要素清单,内容包括以下几点:

  1. 新的护教学:挑战所谓“世俗理性中立”的观念。
  2. 神国教导:强调上帝不仅要拯救灵魂,也要医治整个受造界。
  3. 牺牲式服事赢得信任:教会必须愿意无条件服事他人,以获得被听见的权利。
  4. 装备信徒在公共呼召中活出信仰:帮助信徒将信仰带入职场与社会,改变文化。
  5. 反文化的教会社群:教会要与世界形成鲜明对比,活出不同价值。
  6. 克服宗派分裂的合一教会:一个真实显出合一的教会是对世界的见证。
  7. 向非西方教会学习:年长的西方教会要倾听来自全球南方教会的声音。
  8. 勇气:在世俗与敌对文化中见证基督需要极大的勇气。

这些内容与David Bosch在《Believing in the Future》一书中的总结不谋而合。

最重要的是,Newbigin对“missio Dei”的理解趋向某种“中间路线”(尽管他从未使用这个术语)。在评论康拉德·Raiser为WCC立场辩护的著作时,Newbigin写道:

“Raiser当然正确地抗议一种以教会为中心的宣教观,仿佛教会既是宣教的发起者也是目的地。但他的整体愿景却太过受1960年代意识形态的影响,深信世俗与人类能力可以解决问题。他的论述模式……将所有情况解读为‘压迫者与被压迫者’的二元对立,并倾向于将‘被压迫者的斗争’视为救赎的工具。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而随着马克思主义作为世界力量的崩溃,WCC必须面对新的现实。”

Newbigin拒绝将上帝的救赎行动与任何提升社会经济福祉的运动直接等同。他指出,把宣教定义为“上帝在历史中所作的事”过于接近将历史理解为“阶级斗争”的马克思主义解释。他尝试平衡地指出:

“(从字面看)至关重要的是耶稣和祂十架赎罪工作的中心性,这项工作赋予祂对教会和世界的主权……我们当下最迫切的任务之一,是重新发现对救赎的教义理解:即十字架不是被压迫者对压迫者的旗帜,而是上帝主动的作为,它既带来审判,也带来救恩,赐予一切愿意接受的人;同时,它也不否认我们在这个有罪人类世界中为‘某种程度的公义’而努力的正当性。”

在这里,Newbigin将“为世界争取公义”从“救赎的核心定义”中移开。他指出,救赎首先是上帝在基督里主动的作为,这一作为要求我们作出回应(接受或拒绝)。尽管如此,在这世界中为“某种程度的公义”而奋斗仍有其位置。

Bosch的延伸发展:福音与文化更新的整合

在其著作《转化使命》(Transforming Mission)中,David Bosch进一步发展了Newbigin对 missio Dei 的理解。在他对路加福音宣教神学的探讨中,Bosch看到了以下两方面的使命呼召:

在另一本著作《信仰未来》(Believing in the Future)中,Bosch更进一步地描绘了在后基督教西方社会中进行宣教的愿景。他重申 missio Dei 的核心理念:上帝的使命是要复兴整个受造界,而教会则是被呼召参与其中。Bosch说:

“宣教并不是要招募人加入我们的宗教品牌,而是要向人们宣告:上帝的普世统治临到了。”

他提出几个具体方向:

  1. 避免两个极端错误:

    • 第一个错误是试图重新建立“基督教社会”(即中世纪的基督国度思维);
    • 第二个错误则是撤离社会,仅把信仰局限在“属灵领域”之中(即现代性中对宗教的私人化处理)。
  2. 要有公共的、先知性的文化挑战: 教会必须勇敢地挑战“理性自主”这一偶像,以及它所导致的后果。

  3. 将教会建造成反文化社群: 教会应成为一种“对比性社会”(contrast society),展现摆脱种族、金钱、性、权力与个体主义偶像所带来的新型人类生活方式。

因此,教会需要:

这些步骤能够向世人展示一个福音所塑造的替代社会,同时也装备信徒让福音影响他们在世界中的生活。

最后,Bosch强调:教会必须尽可能地展现出教会间的合一。


教会的文化俘虏现象

支撑Newbigin与Bosch工作的一个核心洞见,是对西方教会“文化俘虏”(cultural captivity)状态的认知。

Bosch与Newbigin一样,尤其批判“启蒙理性主义”对西方文化造成的各样影响,包括:

他们认为,教会深受这些文化精神的影响——无论是自由派还是保守派教会都未能幸免。

结果是:

这两者都未能挑战西方文化中的主导偶像,也未能在讲道与实践中忠实于基督。

今日的宣教型教会运动

1998年,由达雷尔·古德(Darrell Guder)主编的《Missional Church》一书出版,延续并发展了Newbigin与Bosch对“missio Dei”的新理解。

这本书明确指出:

因此,教会必须自我改革,寻找与文化接触的新方式。

书中所提供的答案与Newbigin和Bosch的观点一脉相承:


我们为何失去了“基督教国度”?

为什么基督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世界失去了如此大的影响力?

Newbigin的解释是从思想史的角度出发,认为这一切是由于18世纪启蒙运动的思想逐渐渗透社会制度所致:它宣扬人类理性足以支配一切,无需信仰上帝。

罗斯·杜塔特(Ross Douthat)在其著作《Bad Religion》中提供了另一个角度——社会学分析。他提出美国在二战后出现了五大文化催化因素,促成了“基督教国度”的衰退:

  1. 左右翼政治极化,使许多教会被政治俘虏(主流派偏左,福音派偏右),削弱了其公信力;
  2. 性革命与避孕药的普及;
  3. 全球化带来的印象:基督教是“帝国主义式”的西方宗教;
  4. 空前的物质繁荣,历来都会削弱信仰;
  5. 精英阶层(掌控学术与文化机构)的流失,令教会被排挤。

我认为,Newbigin的“思想史角度”与杜塔特的“社会变迁角度”可以互补。

第三种角度则来自教会内部反思:赫尔曼·尼布尔(H. Richard Niebuhr)在《Toward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Church》一文中指出,教会一旦在文化中“成功”,便容易软弱甚至腐败。

举例来说:为什么主流派和福音派会被美国政党俘虏,失去可信度?是否因为这些教会本身缺乏深厚、活泼的正统信仰?

如果上述三种分析都是对的,那么可以说:西方基督教遭遇了一场“完美风暴”,由多种趋势、因素与力量交织所致。

四种“宣教型”教会的流派

随着时间推移,许多人采用了“missio Dei”和“宣教型教会”的概念,但也将它们与其他神学或文化内容混合使用,导致“missional”一词的定义愈加多样、甚至相互矛盾。

克雷格·范·赫尔德(Craig Van Gelder)为此撰写了一整本书,试图整理这些不同的宣教型教会取向。他与同事德怀特·茨切尔(Dwight Zscheile)归纳出四个主要的、重叠的“宣教流派”:

1. 宣教型 = 热心传福音

这一类教会(与作者)将“missional”当作传统意义上的“热衷传福音和海外宣教”的同义词。

不足之处:未体现 missio Dei 对整全创造的更新使命,也忽视了西方教会的文化俘虏问题。

2. 宣教型 = 道成肉身式的临在

这类声音批判“基督教国度式”的吸引型教会(attractional model):

3. 宣教型 = 深度处境化

这一类思想家更强调后现代文化的转变与教会的文化俘虏问题,因此认为:

这些人基本接受Newbigin对宣教接触的核心建议:

4. 宣教型 = 互惠与群体导向

这组思想家赞成前三者的要点:

但他们认为,前三类尚未将 missio Dei 的神学含义带到彻底的层面,因此主张:

自我与“满足其需求”的信仰

阿兰·洛克斯伯勒(Alan Roxburgh)与斯科特·博伦(Scott Boren)对“个人主义”在教会中的影响提出了进一步批判。他们写道:

“当我们听人谈论福音时,很快就会发现他们强调的重点常在满足个人的需要。在宣教短宣的见证分享中,人们常会说:‘这次经历改变了我’或‘我永远不会忘记这段旅程’。在现代性思维中,人生的目的就是实现个人命运、目标或需求……

对于现代人来说,要不将圣经故事读成关于‘我与我的需要’的故事几乎是不可能的。”

但他们指出:

“在圣经中,‘使命’呼召的是一个群体,进入一个更宏大、超越自我的旅程。圣经呼唤我们记住一个奇妙的故事——不是为了我们自己,而是为了世界的缘故。这个故事令人费解却不可抗拒的核心在于:要得生命,必须舍弃生命;只有离开安全区,才能发现上帝的旨意。

圣经中启示的上帝,是一位为世界舍己的上帝。”

因此,拥护这种观点的人得出两个结论:

第一,教会的使命应是回应上帝的作为,而非自创计划

如果上帝已经在行动,那么教会的任务不是设计一套策略吸引人进来,而是回应上帝在世上已经做的事。

Roxburgh指出:

“宣教型教会不断地问:‘上帝在这个社区中正在做什么?’”

教会要倾听社区中人的声音,并“愿意被上帝的目的所惊讶”。

因此,教会不是仅仅告诉世界它需要什么,而是先倾听,再参与。

第二,重新定义“罪、使命与救恩”为群体性语言

为了克服启蒙运动遗留的个人主义,教会必须:

这些流派的共同点是什么?

尽管一些保守的福音派拒绝使用“missional”这个词,原因包括:

我对此表示理解。然而,事实是,大量基督徒——无论是否使用“宣教型”这个词——都在认真地寻找“宣教型教会”的方向。

那些坚持保守教义的人,通常属于第一类(宣教型 = 传福音),但现在也开始逐渐进入第二类(道成肉身)与第三类(处境化)之中。而自由派与主流教会的信徒也分布于第二、第三类,特别是在第四类(互惠与群体导向)中比例更高。

尽管这四种“宣教型”流派之间有真实且重要的差异,但我相信它们之间也存在关键的共同点。以下是“宣教型”对话中所展现出的几项共识和优势:

后基督教时代的认知

首先,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后基督教或“后基督国度”(post-Christendom)的时代。

“宣教型”教会共识地认识到,教会过去依赖文化机制所完成的“信仰预备工作”(例如:圣经的尊重、十诫的承认、对神与审判的基本观念)——如今必须由教会自己来完成。

教会的文化俘虏现象

第二,那些属于“道成肉身”、“处境化”或“互惠群体”流派的人,更进一步意识到:

许多人呼吁要超越“启蒙式个体主义”的影响,不仅挑战世俗文化,也挑战福音派教会中被现代性侵蚀的观念。

Alan Roxburgh 与 Scott Boren 指出:

“现代性以‘表达性、自主性个体’的自我实现来取代使命。” 这个“个体主义”必须被指出并加以挑战。

Newbigin也强调:教会必须揭示理性自主的假象。

记住,“处境化”的真正含义是:指出一个文化的核心叙事,唯有在基督里才能得以解决。

被差遣去成为祝福

第三,所有追求“宣教型教会”方向的人都相信:

圣经中的上帝是“差遣的上帝”:

因此:

上帝从未单独召唤一个人来赐福他,而不也差遣他出去成为别人的祝福(创12:1-3;参彼前2:9)。

这意味着:

对比社群:教会是世界中的反文化共同体

最后,多数“宣教型”思想家都认同:

耶稣曾说:基督徒彼此相爱的质量与可见性将向世界证明父差遣了他(约17:20-21)。换言之:

宣教不能只靠言语与悔改的呼召,也必须包括对社会的服事与对公义的实践。

这正是Newbigin所力求的平衡:

但“宣教型”共识认为:

什么是“宣教型”小组?

“宣教型”的思维应渗透到教会的每一个方面。我们以“小组”为例,来看它在“宣教型”教会中的表现应如何。

一个宣教型小组,并不仅仅是参加某个特定传福音计划的一群人(尽管那样也很好)。它应具备以下特征:

爱城市:反文化共同体的一个面向

成为这种“对比性群体”的一部分,意味着要爱城市及其中的人与文化。

但许多教会却聚集了一群“并不喜爱城市”或“不打算长期留在城市”的人。

这种倾向可发生在:

这类教会的结果是:

居住在该地区的“长期本地居民”常会在这类教会中感到格格不入。

一个宣教型教会必须:

合一的见证

“反文化群体”的另一个特征是:教会之间的合一。

如果我们花时间贬低、批评其他教会,我们反而助长了世人对基督徒“狭隘、偏执”的偏见。

因此:

虽然在教义上我们必须与志同道合的宗派结盟,但在地方层面,我们应当与周围的其他教会和事工合作、接触与支持。

当然,这会带来许多棘手问题,但我们的基本态度应当倾向于合一与协作。

总结

我认为,“宣教型教会”对话中展现的这些共同点是可靠的,并与《Center Church》的神学愿景基本一致。

因此,若大家确实以这些方面作为定义标准,我愿意更广泛、更自信地使用“宣教型教会”这个词。

但需要诚实指出的是:尽管“寻找宣教型教会”的过程带来了许多果效,也产生了一些问题与偏差。有些思想家与实践者走向了失衡的方向。

下一章将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方向性的修正建议。


反思与讨论问题

  1. 凯勒写道:“missional 这个词在不同作者、组织和教会中有着显著不同的含义和用法,从而导致人们对它的意义产生很多混乱。”

    • 你如何定义“missional”?
    • 本章如何改变或加深你对这一术语的理解?
  2. missio Dei 的概念表明:“上帝不只是差遣教会去宣教;祂自己已经在执行宣教,而教会必须加入祂的工作。”

    • 你认为上帝的使命是什么?
    • 教会在其中扮演什么角色?
    • 如何区分“上帝的使命”与“教会的使命”?
  3. 本章列出四种对“missional”的理解:

    • 宣教型 = 热心传福音;
    • 宣教型 = 道成肉身;
    • 宣教型 = 深度处境化;
    • 宣教型 = 互惠与群体导向;

    哪一种与你最为契合?你对哪一种持保留或质疑态度?

  4. 四大共同点总结了宣教型教会的基本认知:

    • 承认我们已进入后基督教时代;
    • 认识到教会的文化俘虏问题,并呼吁处境化;
    • 坚信每位基督徒都蒙召参与宣教;
    • 教会要成为对比性社群。

    哪一点最触动你?哪一点在你所在的群体中最难被接受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