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the content.

第三章 福音改变一切

我们已经看到,福音并不是“一切”,这意味着它必须被区分为一个消息的宣布,与其结果和意义是不同的。此外,福音也不是一种简单的事物,因为它不能被包装成一个单一的标准形式。我的第三个主张是:福音几乎影响到一切,这基于前面两点展开。

在他的文章《耶稣基督的福音(哥林多前书15:1-19)》中,D.A. Carson 探讨了《哥林多前书》中有关伦理的指导,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这本书反复显示福音如何在态度、道德、关系以及文化互动方面引发巨大的转变……正如保罗感到有必要不断强调福音在哥林多人生活各个领域中的体现,我们今天也必须如此。我们不需要费多大功夫就能想到,福音如何转变基督徒在商业中的行为和优先事项,如何改变那些深陷犹豫却满怀自恋的年轻人的优先目标,如何影响追求享乐却找不到幸福的单身人士的孤独痛苦和罪恶的快乐,如何触及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者的疲惫绝望,以及更多类似的领域。这种转变并不是通过试图从福音中抽象出社会原则来实现的,更不是通过将焦点放在次要问题上以显得“先知性”而实现的,而是通过在教会中宣讲、教导并活出我们荣耀的救赎主的福音而实现的。

尽管福音是一套需要理解和相信的真理,但如果真的被相信和理解,它就不可能仅仅停留在信念层面。正如 Lesslie Newbigin 所说:“基督教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一副透镜,这副透镜不是用来让我们观望的,而是用来让我们透过它来看世界的。”保罗在《罗马书》12:1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当他回顾了《罗马书》1-11章关于称义教义的详细论述后,他写道:“所以弟兄们,我以神的慈悲劝你们,将身体献上,当作活祭。”圣经教导我们,福音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并且影响我们的一切。它是一种能力(罗马书1:16-17),能够在我们里面创造新的生命(歌罗西书1:5-6;彼得前书1:23-25)。

福音的丰富性

新约学者西蒙·加瑟寇(Simon Gathercole)对保罗和福音书作者共同教导的福音内容进行了如下概述:

  1. 神的儿子倒空自己,在耶稣基督里来到世间,成为一个仆人。
  2. 祂在十字架上作为替代性的牺牲而死去
  3. 祂从坟墓中复活,成为全新世界的“初熟果子”。

这三个真理中的每一个都可以进一步展开,表明福音的意义是无穷尽的。


道成肉身与福音的“颠倒”特质

因为耶稣是成为仆人的君王,我们可以看到在他的国度中,价值观发生了颠覆性改变(路加福音6:20-26)。在耶稣的国度里,贫穷的、哀伤的、受迫害的人反而在那些富有的、被认可的、满足的人之上。“那在前的,将要在后;那在后的,将要在前”(马太福音19:30)。

为什么会这样?这种颠倒的价值观是模仿基督救赎模式的一种方式(腓立比书2:1-11)。

这与世俗的思维方式形成了完全的对立——世人看重的是权力、认可、财富和地位,而福音却颠覆了这些价值观。


福音带来的新型群体

福音因此创造了一种全新的“仆人社区”,这个群体体现了完全不同的人性存在方式。种族和阶级优越感通过牺牲他人积累金钱和权力对受欢迎和认可的渴望——这些都是属于世俗生活的标志,它们恰恰是与福音思维方式相反的表现。

赎罪与福音的“由内而外”特质

法利赛人倾向于强调圣约的外在表现——如安息日的遵守、割礼、律法(托拉)等圣约边界的标志,而忽视了内心的更新(路加福音11:39-41)。然而,神的国度并不在于“吃喝”,而在于“公义、和平,并圣灵中的喜乐”(罗马书14:17)。


为什么会这样?

耶稣在十字架上替代了我们的位置,为我们成就了救赎,而这救赎是作为礼物白白赐给我们的。

传统的宗教观念通常认为,如果我们做善事并在外在行为上遵守道德规范,神就会进入我们的内心、赐福我们并给予我们救恩。换句话说,“如果我顺服,神就会爱我、接纳我。”

福音却正好相反:如果我内心知道神已经通过恩典无条件地接纳并爱了我,那么我才能因内心的喜悦和感恩开始顺服。


福音的“由内而外”特质

宗教是“从外到内”的,而福音是“从内到外”的。

一旦我们从内心深处明白这一点,它就会彻底改变我们对神、对自己以及对他人的关系。这种内在的理解推动了外在行为和生活方式的根本革命。

复活与福音的“前后”特质

耶稣已经复活,但我们尚未复活。祂已经开启了神的国度,但这个国度尚未完全实现。弥赛亚君王的到来分为两个阶段:

  1. 第一次降临时,耶稣救我们脱离罪的刑罚,并赐下圣灵作为未来荣耀时代的预付款(哥林多后书1:21-22;以弗所书1:13-14)。
  2. 最后降临时,祂将完成第一次降临所开始的工作,救我们脱离罪和邪恶的权势及存在本身,带来一个洁净所有破碎的新创造物质世界。

“已然未然”的国度生活

基督徒现在生活在这一未来现实的光中:

神国的“已然未然”特性让我们避免了两种极端:一方面是过于乌托邦化和凯旋主义的文化掌控愿景,另一方面是对社会的悲观或退缩。


理解福音的教会特质

一间真正理解圣经福音意义的教会,让“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其间”(歌罗西书3:16),会呈现出一个综合多种教会形式和特质的独特样貌:

  1. 由内而外的赎罪特质
    • 强调个人悔改、恩典更新、福音传扬、外展事工及植堂。
    • 这种教会看起来像福音派或灵恩派教会。
  2. 颠倒的国度特质
    • 强调深度社区、小组或家庭教会、资源的激进分享、属灵操练、种族和解,以及与穷人同行的生活方式。
    • 这种教会看起来像重洗派的“和平”教会。
  3. 前后的国度恢复特质
    • 强调为城市的繁荣寻求福利、社区和市政参与、文化参与,以及从基督徒世界观出发训练信徒在“世俗”职业中工作。
    • 这种教会看起来像主流教会或可能是凯伯尔传统的改革宗教会。

中心教会的使命

很少有教会、宗派或运动能够整合所有这些事工和重点。然而,一个全面理解圣经福音的教会——抓住福音的由内而外颠倒前后特质——将会倡导并培养所有这些方面。这正是我们所说的“中心教会”的意义。

福音改变一切

福音不仅是基督徒生命的“启蒙课”(ABCs),而是贯穿整个基督徒生活的核心(A到Z)。认为福音只拯救非基督徒,而基督徒通过努力遵守圣经原则而成长的观点是不准确的。更准确地说,我们是因相信福音而得救,并且随着生命的继续,通过更深刻地相信福音,我们在思想、内心和生活的每个部分都会被转化(参罗马书12:1-2;腓立比书1:6;3:13-14)。


福音的两个敌人:律法主义与放纵主义

福音面临两个主要敌人:

  1. 律法主义/道德主义/宗教主义
    • 强调真理而无恩典,认为人必须通过顺服真理才能得救。
  2. 相对主义/非宗教/自由主义
    • 强调恩典而无真理,认为神无条件接纳每个人(假设神存在),并且每个人都有权决定自己的真理。

耶稣是“充充满满有恩典有真理的”(约翰福音1:14)。没有恩典的“真理”并不是真正的真理,没有真理的“恩典”也不是完整的恩典。任何忽视这两者的宗教或哲学都会陷入律法主义或放纵主义,从而夺走福音的喜乐、能力和释放。


福音的力量:认识自己并经历转化

福音有两种作用:

  1. “我比想象中更罪恶和缺陷百出。”
    • 这帮助我们避免放纵主义。
  2. “我比想象中更被接纳和爱护。”
    • 这帮助我们避免律法主义。

这两者结合,让我们不断向两个方向保持警惕,避免在对抗其中一种错误时滑向另一种错误。


福音如何改变生活的各个方面

1. 抑郁与沮丧

2. 爱与关系

3. 性

4. 家庭

5. 自我控制

6. 种族与文化

7. 见证与福音分享

8. 人类权威

9. 内疚与自我形象

当人无法原谅自己时,表明有某种标准、条件或人物已取代神的恩典成为其身份的核心。福音通过耶稣的赎罪工作带给我们良心的安息与确信,帮助我们从内疚与错误的自我形象中得释放。

电影《传教士》中的寓意与福音的意义

电影《传教士》中,罗伯特·德尼罗饰演的前奴隶贩子和雇佣兵罗德里戈·门多萨为了赎罪,把自己的盔甲和武器拖上陡峭的悬崖。然而最终,他拾起武器对抗殖民者,并死于他们之手。他拾起武器表明,他并未真正脱离雇佣兵的旧有方式;同样,他的苦修也显示他没有真正理解福音中关于赦免的信息。

福音的核心在于耶稣用自己的血作为我们罪的赎价(马可福音10:45),使我们与神和好。这种和好并非通过守律法或自责来赢得,而是神的恩赐(罗马书6:23)。


福音如何塑造我们的自我形象

没有福音时,我们的自我形象依赖于是否达到某些标准(无论是自我设立的还是他人强加的)。

福音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让我们既可以拥有极大的勇气,又能够极其谦卑。我们是“同时为义人和罪人”(拉丁语:simul justus et peccator),即既是完全的,又是罪人。


福音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领域

1. 喜乐与幽默

福音带来的喜乐源于神的恩典。我们无需过于看重自己,并对世界充满希望,因为救恩是恩典的奇迹,而非理所当然。

2. 对待贫穷的态度

福音的视角使我们谦卑,因为我们知道自己本是灵里贫穷,却因基督的慷慨恩典得救。它也使我们对穷人慷慨、尊重,并看到他们作为主内弟兄姐妹的价值。

《雅各书》1:9-10提醒我们:

在《腓利门书》中,保罗要求主人腓利门将奴隶阿尼西姆视为主内的弟兄,强调福音对权力关系的根本改变。福音瓦解了奴隶制的核心本质,即使它的外在形式可能暂时存在。

3. 改变人际关系与权力的使用

福音使我们既能反对违背神旨意的权威,也能出于内心顺服合法权威。当福音被正确理解时,它重新定义了权力的意义:权力不应用来压迫,而应用来服务。

4. 处理内疚与自我形象

当我们无法原谅自己时,这表明有某种标准或偶像已取代了神的恩典,成为我们身份的核心。福音宣告,耶稣的赎罪完全满足了我们的需要(马可福音10:45)。


福音对教会与个人的转化

当教会全面传讲和应用福音时,它将呈现出一种吸引人且振奋人心的平衡:既有坚定的道德信念,又充满慈悲与怜悯。

通过福音的转化,教会和基督徒的生活方式将对世界展现出独特的光辉,既坚定又充满爱。

D. A. Carson 的观点

D. A. Carson 写道,福音不仅是一种需要接受和相信的真理,更是能够带来转化的神的力量(参见哥林多前书2章;帖撒罗尼迦前书2:4;罗马书1:16-17)。

今天迫切需要的是深入理解福音如何在圣经中被丰富呈现,并让福音塑造我们在地方教会中的一切实践——包括我们的伦理观和优先事项。但这该如何实现呢?一个以福音为中心的教会应该是什么样子?教会或教会群体如何改变,成为一个以福音为核心的信仰社区?

答案在于福音的复兴,即教会生命和个人内心中发生的生命转化。我们称之为福音更新


思考与讨论问题

1. 律法主义与放纵主义的偏向

提摩太·凯勒(Timothy Keller)写道:“这是一个测试:如果你认为律法主义或放纵主义中的一个错误远比另一个危险,你很可能在某种程度上陷入了你认为不太危险的那个错误。”

2. 福音如何医治我们的疏离

凯勒写道:“所有疏离的主要原因是我们与神的分离。”

3. 福音如何改变生活的各个领域

凯勒写道:“福音满足了我们最深的需要,并带来对生活各个领域的改变与转化。”

4. 福音的三个维度

本章探讨了福音的三个方面:

与第一章“福音的章节”部分中的结构对比,思考如何更清晰地将福音置于圣经的叙事框架中。


应用与反思

通过这些问题和反思,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福音如何深刻影响个人和教会的生命,也能更清晰地将福音传递给他人。福音更新不仅是一种理念,而是实际能够带来生命转化的力量。